学校首页|信息门户|加入收藏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学党史 悟思想】党的恩泽伴征程

作者:邱 馨日期:2021-05-18

投身革命干部摇篮

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5月16日,武汉解放了。当时,我正就读于武昌第一女子师范毕业班。同学们看着校园墙上:“蒋介石一去不复返了!”的大字标语,欣喜雀跃,齐声高呼“天亮了”。

同年7月初,由湖北省主席李先念任校长的湖北革命大学招生。我和几位同学闻讯前往报名,投奔这所革命干部摇篮。入学后,我被分配到武昌仓子埠第一期一部三班,全班都是女生。班主任是竺梓老师,他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同学们昵称他“竺妈妈”。徐行一老师讲授“社会发展史”,引导我们认知社会发展规律。他们都是有高学历的共产党员。还组织了忆苦思甜、控诉旧社会的罪恶,提高学员的阶级觉悟。这里的领导、老师和学员同吃、同住,一起学习、讨论,课余一起扭秧歌,关系密切,亲如一家。

“革大”的教育,要求传承延安精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跟共产党走,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武汉刚解放,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我们吃的是小米和杂粮,洗脸洗澡在池塘,铺稻草地铺当床,吃饭无桌椅,就餐时就围蹲在地上。上课也没有教室,各人自带小板凳到广场。同学们腿上打着灰绑腿,身穿灰色列宁装,大家都觉得英姿飒爽,感到事事新鲜,心情舒畅。通过领导干部和老师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党的宗旨深入人心,我们都深刻认识到革命理想是指路明灯,在逆境中能看到光明,在困顿中也不会颓唐。

在学校党组织的教导、关怀下,1949年11月,我被批准加入新民主主义共青团,成为党的后备军一员。从此,我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建设新中国伟大事业中,这是我新的人生起点。

砥砺前行,光荣入党

1949年11月,为迎接新中国建设新高潮,革命大学选派129名学员到湖北省农学院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我是其中之一,心情激动,牢记革命大学校训,依依惜别,开始新征程。

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诚朴纯真的青年,背上背包,由仓子埠到武昌。沿途,我们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深感党的光辉照耀,人生前程灿烂似锦。

对我们的到来,湖北省农学院党组织十分重视,决定将这批新生力量同1948年考进农学院的老生混合编班,以发扬革命大学精神,互相学习。我被分到农学系,全班56人。院党支部委员召集全班选举班干部,我被选为班长。毫无思想准备的我,急得要哭,怕搞不好班务。但想起革命大学所接受的谆谆教导,我下定决心,坚决完成学院党组织的任务,不辱使命。

当时的湖北农学院,规模小,设备简陋,无图书馆,只有一间小图书室。吃饭8人一桌,一盆青菜,睡觉是大寝室,我班16个女生挤在一间房。班内多数同学家境贫寒,有的用旧账本的反面做学习笔记。上田间实习课,有的男同学穿草鞋,或赤脚下田,脚划伤了也不请假。但同学们个个积极乐观,热爱崇敬共产党,从思想感情上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党的决策、号召都真心做到戮力践行。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政府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号召大专院校的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我班同学人人报名,决心把青春献给党,同学们还参加炒面粉支前活动,有的同学动员父母捐献钱物支援朝鲜前线。

我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得到院党支部深切关怀,通过学习党章,听党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志们的帮助,我的进步很快。

1951年3月,中共武昌区委同志找我谈话,并通知已批准我入党(农学院当时未成立党委)。我欣喜非常,决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这是我青春岁月的又一个新起点。

攻读马列理论,提升政治思想水平

1952年,教育部决定院系调整,新调整的华中农学院被确定为全国少数多科性农学院之一。我先后担任共青团华中农学院委员会副书记、书记,并兼任共青团武汉高等院校委员会的委员。

新中国的科教事业发展迅速,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水平难以继续适应工作的要求,倍感力不从心,迫切希望进修读书。1956年6月,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两年制研究生班的招考,8月收到录取通知书。暂时离开华农大,既高兴,又无限怀念,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成回校,报效党恩。

当我来到北京,仰望雄伟庄严的天安门,这是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地方,顿觉心潮澎湃,为伟大的党和祖国而自豪。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党创建的一所新型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马列主义研究班的教学包括哲学、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三个专业。我的专业是中国革命史。

这里学习环境优越,上课有博学的教师,自习有藏书丰富的大图书馆,课外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研究班的学习任务繁重,需要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第一学期学习哲学、马列主义基础两门课。开始,读马列原著看不懂,老师讲课听不清楚,开的必读书目多,每天10小时也读不完。同学们都觉头昏脑胀,寝室住6个女生,每晚都吃安眠药才能入睡。

经过一段摸索磨练,我加强课前预习,充分准备课堂讨论,积极发言交流,写学习心得笔记,主动交辅导员老师审改,获得老师热情批阅,或鼓励,或指正,很受教益。期末考试,老师采用抽签口试的办法,我的两门课都获得优等。

通过学习马列理论、中共党史课,增强了我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知,以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自觉性,这是我工作、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

1956年,我被评为“三好学生”,校长吴玉章给我们三好生颁发优等生奖状。吴老是我党德高望重的专家,他的鼓励,永铭心怀。

培桃育李,默默耕耘

1957年7月,我从中国人民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回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担任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深入班级,参加他们的政治学习、课余劳动,和学生一起到农村实习,联系实际,答疑问题,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1986年初,社会科学系的领导调派我参与创办中国农村社会学专业,担任教研室副主任,讲授《农村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我立即组织十位同志编写专业课教材,并偕同一位教师去北京、南京等地考察,请教社会学老专家费孝通、王康、袁方、吴泽霖等教授,得到他们诚挚热情的帮助,专家们都热忱和帮助我校建立社会学专业。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先后担任农学系学生班主任、农村社会学专业导师。1988年至1990年,我已年届花甲,连续三年带领农村社会学专业三届毕业生到大别山农村贫穷山区英山、红安等地实习,和学生同住同吃同学习。结合社会调查,言传身教,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问题分辨是非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们尊重地方干部,主动请教,虚心学习,深入村、组,参加村民劳动,协调好关系。地方干部为实习学生确定地点,安排住宿和派饭等事务。

当时,大别山区农村依然贫困,很多村无公路、无电、无清洁饮用水。有一个贫困村居住在半山腰,我们爬山涉水去访问,看到村民吃水的池塘,紧靠洗马桶的粪水池塘。村民亟待解决饮水问题。

通过调查实践,学生深刻认识到: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认知社会,扩大视野,为毕业后作准备很有必要。

阆苑深深幽径出,芳菲桃李艳无声。

1985年度,我被华中农业大学党委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7年度被华中农业大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1990年先后两次获得学校教书育人教师奖。1987年获得学校《农村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开设新课奖。

1991年9月,我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

2019年10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纪念章。

党的恩泽伴征程,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并多次获得各种奖励,深感奉献太少,党和人民给予的太多,自当生命不息,努力不止。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锐意改革实现小康,中华民族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日益强大的国度,伟大的中国梦正在成为现实。

于华农大西苑

2021年4月

作者简介:

邱馨,女,汉族,湖北浠水县人,1929年1月出生,1949年7月参加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干部,教授。1991年9月,获农业部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