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贫困山区,实施“丰收计划”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会议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胜利捷报瞬间传遍神州大地,亿万华夏同胞欢欣鼓舞、奔走相庆。这是脱贫人口、地区之幸,更是全国人民、整个民族之荣!
1992年3月至1998年初,我受上级组织选派,到湖北恩施州,中途“接力”开展科技扶贫。带着党组织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怀和嘱托,坚持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近六个年头,为当地解疑难,争项目,搞培训,传技术,付出了微薄之力。这段平凡而难忘的扶贫岁月,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留恋和最宝贵的经历。
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全州8县市均属国家重点贫困县。这里有着大山哺育出的勤劳、质朴、优秀的儿女,但在当时,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未能摆脱贫穷,他们终日辛苦而不得温饱。
山区为什么长期受穷,这是大山的人们多年困惑不解的问题。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夜干活,吃苦很多,劳动强度大,收入却很少,贫困程度深。造成贫穷的根源主要是科学技术不发达,传统落后的自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就农业来说,农作物品种退化,单产不高,耕作方式落后,技术推广缓慢。要改变贫穷面貌,解决群众温饱,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科技扶贫,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丰收计划”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是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农业部和学校大力支持下,我先后组织学校鄂西科技扶贫开发团,会同恩施州8县市,连续组织实施了“粮、油、薯、茶类”等多种作物的“丰收计划”项目,直接面向千家万户,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科技种粮,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抓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水稻旱育早发、巧施穗肥,玉米营养钵保温育苗移栽、化控矮化密植防倒栽培等新技术,获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1995-1997年为例,实施粮食“丰收计划”项目,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新增粮食产量1.2亿公斤,增加产值1.4亿元,投入产出比1:6以上。若将项目实施以后所增产的粮食,按年人均耗粮和亩均产450公斤计算的话,则相当于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解决了26万人口的温饱,扩大了26万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这在贫困山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它表明,在粮食总产不减,群众温饱解决之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兄弟愿意腾出部分田土改种经济作物,从而能够加快山区脱贫步伐。同样,实施茶叶“丰收计划”,面向全州推广茶叶优良品种、丰产栽培及加工技术,也取得丰硕成果。以恩施州宣恩县1996年为例,通过项目实施,过去粗放采摘、粗级加工、粗糙包装等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初步实现了精采摘、精加工、精包装,在学校派出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成功开发出了“宣恩绿针”、“宣贡绒球”、“伍台尖”等大批中高档名优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1996年全县生产加工100元/公斤以上名优茶1.75万公斤,比1995年增长了11倍,茶农收入增加了100多万元,茶叶创税首次突破200万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过去了33个年头,拔掉穷根的恩施州,已不再是当初模样。恩施州实现了从198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元到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88元的巨大飞跃,农民收入全面大幅提升。建立了符合山区实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呈现出美丽、宜居、生态、富裕的美好画卷,2020年底恩施州如期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
扶贫功在当代,脱贫利在千秋。我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科技的恩惠撒向人间”的一大德政。尽管这项工作非常艰辛,但我觉得非常值得,很有意义,因为这里曾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汗水,我为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贫困群众生活的巨大改善而感到欣慰,同时,感谢组织给了我参与科技扶贫的机会,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做了一些有益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实际工作而感到自豪。
尽管阔别已久,但我对恩施州人民的牵挂却难以割舍。长期以来,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关注着恩施州的有关新闻和资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衷心希望恩施州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织密防止返贫的“保障网”,在新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奋勇前进。衷心祝福恩施州人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乘势而上、乘胜而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王长清,男,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留校工作。退休前,曾任学校博物馆馆长。2015年初退休后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东西互助、共同迈向富裕”活动先进个人;第四届(1997年度)全国扶贫贡献奖、湖北省第四批优秀科技副县市长、1997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