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文作品人物简介:
张新军同志系华中农业大学原生产开发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养蜂协会常务理事,中科院武汉科学家报告团成员、湖北科协科技智库专家。
该同志自2016年退休后,积极发挥专业所长,真心倾情中蜂养殖,努力践行“蜜蜂精神”,尽己所能助力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地忙碌,坚持做科技扶贫与科普工作,指导蜂农“与蜂共舞,走上致富之路”。
在中科院武汉科学家科普团成立十周年庆典仪式上,获得2010年至2020年十周年优秀团员奖。2021年至2022年,被评为中科院武汉科学家科普报告团优秀团员。
时刻准备,为甜蜜事业出发
——记华中农业大学退休高级工程师张新军
每年八月神秘的神农架,群山苍翠、风光旖旎。此时,也正是蜜蜂采蜜最忙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就会牵动一位老者的心。
中华蜜蜂是中国特有的当家蜂种,据了解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给一些植株分散、生长在遮阴处的植物传粉,对保护神农架林区乃至武陵山区的植物多样性作用非凡。作为蜂业专家,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师高级工程师张新军退而不休,始终与中华蜜蜂为伴,只为养好中华蜜蜂,造福一方。
“我的信念就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
“高山湿地秋季荞麦开花,是非常难得中蜂秋季繁殖的蛋白质粉源饲料,我们爬上高山,就是要得到高山中蜂秋繁的第一手资料啊!”在武陵山区海拔1500米的壶坪山北部山脚下,张新军正喘着粗气向上爬。而这样的场景常常有。
张新军从事中蜂养殖技术研究30余年,致力于解决山区蜂农养蜂难题,他的足迹遍布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脉、大别山区等深山,保存了各个山区开花蜜源植物的照片。他说,有时候连续几天爬山到蜂场做指导,膝盖里一根肉刺让他感到钻心的疼。但张新军从不和人说,就是一个人忍痛向上爬。“我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果不自己爬上去,那怎么能帮助蜂农养好蜂呢?”
张新军的执着感染着周围的人,通过长期实践、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了《武陵山区中蜂饲养技术》《林下产业——林、药、蜂立体生态模式技术》书籍、《中蜂现代饲养技术》《蜜蜂产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等课件,让蜂农不再为养蜂失去信心。蜂农经常对张新军说:“我们总是惦记着你,盼望你!”
“乡村振兴需要科学普及”
相比传统农业,中蜂养殖投入小,回报高。彼时,蜂农在中蜂养殖上的收益却微乎其微,甚至入不敷出。山区蜂农身在优越生态条件却不能改变窘境,让张新军产生了极大触动。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用毕生所学帮助广大山区蜂农科学养蜂,早日摆脱贫困。
张新军满怀激情地走进大山,传授最新中蜂养殖方法。2017年7月,张新军在鹤峰县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深入乡镇和养蜂重点村,一边进行座谈和讲座,一边开展调研工作,收集了资料和养殖技术中的问题。他每天跋山涉水,每到一个野生中蜂生存地和养殖场,耐心地听取蜂农养殖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养蜂技术难题。几千年的传统方法和农民骨子里的倔强,在张新军的热情和执着下渐渐消融。他白天调研,晚上整理素材,经常忙到深夜1点多。他提出的关于鹤峰县发展中蜂产业的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张新军把技术推广培训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全国很多山区开展技术培训讲座。他反复地修改课件,做到简洁、明了。有时为了讲清一个技术问题,他会查找大量资料,搜索大量照片,让蜂农听得懂、看得见,形象生动。在培训课堂上,他通俗的讲解,让学员听得津津有味。
自退休以来,张新军在各个山区开展中蜂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360余场次,接受技术培训与科普人数达6.8万人次。通过张新军教授的技术传授与技术指导,带动近1.2万贫困人口脱贫。“原来我们小蜂场可以赚个一两万多块钱,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我们在养蜜蜂这块一年可以赚个五六万块钱很轻松。”五峰县一个养蜂场负责人这样说。
“让老百姓受益,我也就此生无憾了”
“我的童年正遇上自然灾害和饥荒年代。有一年的春天,遇到两个养蜂师傅正在取蜂蜜。我闻到甜甜的香味,好奇站在那里边看边吞咽口水。养蜂人心疼地给他化了一碗蜂蜜水。” 张新军一口气喝下这碗蜂蜜水,“心里不知道多高兴,顿感从未有过的一种奢望,希望下次还能喝到一碗蜂蜜水啊。”带着这样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多年来,张新军像一只辛勤的蜜蜂,给人们播下知识的种子,努力酿造着生活的甜。
张新军推广中蜂养殖技术积极开展扶贫工作,深深赢得了贫困山区的欢迎。他走到哪里,就把中蜂技术传播到哪里,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看到脱贫的希望。
他作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家报告团成员和洪山区科普大学教师,张新军还经常深入大专院校、中小学做科普报告共300余场,受众达6.5万人。
从酷暑走到寒冬,几十年张新军始终致力于推广中蜂养殖技术,为广大山区蜂农解决了技术难题,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虽然我已六十多岁了,只要能走得动,能爬得上山,就继续坚持把知识和技术无偿地传播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受益,让乡村振兴,我就此生无憾了。”此刻,张新军依然准备着他的下一次出发……